今天是: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联系方式
在线留言

当前位置:首页 >> 业内资讯>>正文

基于知识产权的全球布局

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代表国家综合实力。曾几何时,中国市场几乎全部被国外品牌占据;但如今,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科技型企业代表,中联重科在多项技术领域已达世界领先,多类产品市场销量已位居全球第一,业务已经拓展至海外一百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将创新技术转化为知识产权,以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中联重科的国际化发展成果斐然,其面向全球的知识产权战略可谓功不可没。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企业在全球商海的搏击中已经用实践证明:在轰轰烈烈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作为“后来者”的中国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异军突起,必须依靠知识产权这张“通行证”。“企业的全球化,首先是知识产权的全球布局”,中联重科副总裁兼总法律顾问孙昌军如是说。

  国际工程机械行业的中国形象

  从北美到南美,从欧洲到中东,从非洲到东南亚……中联重科的产品到哪里,专利技术保护就到哪里,如今中联重科所代表的中国制造的正面形象,已然屹立于全球工程机械行业之林。

  在北美,中联重科建立了研发中心,专门针对北美的高端成熟市场,研发设计了轮胎吊全系产品及履带吊新品,满足不同的复杂工况需求;在南美,中联重科的土方机械系列产品覆盖了当地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在欧洲,中联重科收购英国的保路捷、全球第一干混砂浆品牌德国的M-TEC、全球领先的平头塔机德国JOST的全套技术,成功收购意大利混凝土机械设备企业CIFA,并因完美融合而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经典案例;在非洲,中联重科的混凝土机械品质获得各国政府及企业认可,成套设备参与非洲最大斜拉桥等建设;在中东,随着世界级的大项目陆续开建,中联重科海湾公司平台在当地实现了强大的销售、服务、配件集散功能;在亚洲,大洋洲,南极洲……中联重科就像推倒一片多米诺骨牌,先后在产业链延伸、核心技术研究、品牌价值提升等方面攻城拔寨,成绩显赫,海外市场捷报频传。

  去年,中联重科跻身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六强,目前已在近80个国家建立了销售和服务平台,在40多个国家建有分公司,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建立海外研发中心。中联重科稳扎稳打,步步为“赢”,海外战略布局“图谱”逐渐清晰,竞争优势也越发突显。企业决胜千里之外的高速发展,却离不开它运筹帷幄之中的知识产权战略布局。

  科技创新推动知识产权完善,知识产权反哺科技创新。在中联重科向全球化迈进的过程中,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推出适应各国及地区市场需要的产品,中联重科的品牌影响力在世界各地不断壮大。随着在全球市场的不断拓展和品牌影响提升,知识产权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2006年9月,墨西哥自然人在国际分类第35、37类“机械销售、机械维修”服务注册了“ZOOMLION”商标,导致公司2007年10月份在墨西哥的国际分类第7类上注册“ZOOMLION”、“ZOOMLION+Z图形”商标申请因墨西哥“可跨类驳回相同或类似商标”制度被驳回。该商标的被抢注,不仅威胁到公司在墨西哥乃至整个南美区域的业务拓展,而且直接关系到海外公司当时在手500多万美金订单的执行。

  2006年5月在印度,2007年4月在马德里,2007年8月在乌克兰,2007年11月在智利,2008年初在阿根廷……出现了多起中联重科商标被恶意抢注事件。市场形势非常严峻,摆在中联人面前的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拿出最快的解决方案并付诸行动,海外维权任重道远。“知识产权对企业的发展来说,就是一道市场"通行证",要在全球化的战略中提前布局,否则后期维权成本太高。”孙昌军感慨道。

  面对多起商标被抢注事件,中联重科法务部立即开展相关案件的调查,并且经过相关分析,不仅通过单一注册、马德里国际注册等正常商标申请手段进行了全球范围内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标保护,同时,通过商业谈判、和解、行政撤销、诉讼等不同方式多种手段灵活运用,夺回了墨西哥、乌克兰、智利、叙利亚、阿根廷、印度尼西亚等六个被抢注国家的商标。其中,乌克兰、阿根廷、叙利亚三个国家的商标为无偿夺回,智利、墨西哥、印尼是以较少的代价夺回,加之国内几个群组的商标撤销或收购,夺回国内以及海外六国十件被抢注商标的总费用不超过150万元人民币,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维权成本,保障了中联重科国际化战略的顺利进行。

  短短二十二年时间,中联重科迅速实现全球业务的拓展,除了坚持科技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强大的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能力,无疑有力的为企业的高速稳健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从科研基因到知识产权战略布局

  在研究院基础上成长起来的科技型企业,从重视技术研发,到布局全球的知识产权战略,这是科学家思维的传承,也是企业家境界的提升,更是搏击国际市场的需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对中联重科而言,一直屹立于科技创新的潮头,靠的是始终如一的科研基因,创新使命。

  这是一个由科研人员创业的故事,一个由知识到“知本经济”的极佳演绎。1992年,时任长沙建设机械(600984,股吧)研究院副院长的詹纯新带领7名技术人员,借款50万元成立公司,依托研究院的科技实力,第二年即实现利润230万元,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结束了研究院单纯依靠“卖图纸”来支撑发展的日子,最终,演变成为今天全球化的中联重科。由于这种渊源,中联重科的企业文化有一种发自骨子里对技术的苛刻和执着追求,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这也使得中联重科在以知识产权为市场准入门槛的国际舞台竞争中,显得如鱼得水。

  “要在国际市场中博弈,就要懂得并遵守国际市场的规则。光有技术不行,还要有专利,有知识产权。”孙昌军回忆,在一次国外主办的国际工程机械展上,初出国门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遭到了国外公司的狙击,试图以专利为“武器”封杀中国产品,阻止其进入当地市场,所幸中联重科早已掌握了产品的核心技术并完成了知识产权保护,从而有效地保护了自己,但有些中国企业就没有这种幸运了,只因为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展品没出海关就运回了中国。这给了中联重科的决策者们很大触动,不久,中联重科布局全球的知识产权战略正式开始实施。

  “2008年开始布局,不管是商标还是专利,都在全球范围内布一个战略的局,建立起防备侵权的体系,保护自己的同时压缩海外竞争对手的空间,始终保持行业领先性。”孙昌军介绍,国外大企业的知识产权撰写和律师团队普遍都很庞大,足见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中联重科也建立了专门的团队,负责企业商标和专利相关的法律事务,中联重科中央研究院则负责公司整体知识产权管理和战略的研究工作。中联重科开始系统规范地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联重科的专业团队走遍全球各大洲无数国家,开始了中联重科的全球知识产权布局。“产品未到,布局先行,在全球化战略中,提前布局。除了按照国际协定办理知识产权,还需要到每一个国家去注册商标并申请专利。只要是中联重科的产品准备进入的国家或地区市场,都需要拿下当地的商标和专利权,每拿下一个,我们的营销团队就可以到那里开疆拓土。”因此,从2008年开始,中联重科的产品走向全球,出口量迅速增加。

  全世界共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一个非常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为一旦申请专利,技术就将公开。“有的时候就算技术是你发明的,但一旦别人知道了你的技术,抢在你前面在某个国家申请专利或者抢注了你的商标,那别人反而成为权利人。”孙昌军透露,如今,中联重科的知识产权全球战略在较有市场价值的180多个国家都已经布局,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孙昌军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终于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了。

  中联重科中央研究院院长助理甄彧对此深有感触,“2008年(中联重科)展开知识产权战略,公司内部开始形成基本制度,引进人才,培养团队,在事业部建立相应机构等,各事业部技术副总分管所在单位的知识产权工作,中央研究院则组织到全国调研知识产权,并结合自身企业特点,确定需要申请的专利。”经过前两年的完善,到2010年鼓励政策出台,引导技术人员挖掘专利申请,中联重科的专利申请量一下子从2009年不到200件,迅速增加到2010年的1600件,发明专利的比重在不断增加。“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收益和改变就是到国际上参展。以前闷着头去,现在机制形成后,会进行专利检索和专利分析,对比同行形成风险分析报告,避免侵权,展示中国制造的形象,对市场推广效果明显。”

  现在的中联重科,拥有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国内唯一的建设机械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内唯一的混凝土机械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引领行业技术发展。不仅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标准制定者,参与制、修订逾300 项国家及行业标准,也是唯一代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参与制、修订国际 (ISO)标准的企业,是国内行业第一个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单位,代表全行业利益,提高中国工程机械国际市场准入的话语权。

  得益于知识产权的助推,从国际市场竞争规则的积极适应到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从成功布局知识产权战略到有条不紊地开展全球化“圈地运动”,中联重科又前进了一大步。

  并购+研发的知识产权思维

  以知识产权作为切入点,中联重科通过并购等举措,将知识产权当作资产来运营,科研实力不断提升;同时灵活运用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为海外市场保驾护航的同时扩大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在全球范围不断跨越腾飞。

  在企业的全球化过程中,甚至早在开启全球化脚步之前,从坐落长沙的一所研究院起步,中联重科逐渐发展到稳坐本地市场,再到独步中国,以至领先世界,不断壮大中有何规律可循?从它的发展轨迹中可以看出,伴随着不断的“并购+研发”的举措,中联重科的科研能力、行业影响力、生产力及市场号召力不断提升。

  中联重科的每一步跨越式发展,都透着深厚的知识产权思维意识,获取知识产权,将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又再取得更多更尖端的知识产权,这已经开始逐渐酝酿成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甄彧结合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坦言,以专利为目标的收购,在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比较少见。而中联重科,在基于知识产权的全球布局中,正不断将这种知识产权式的并购思维固化。

  自创立至今二十余年,中联重科先后并购了十余家国内外企业,有的是有影响力的大企业,有的却是相对小的企业,但其中都有一个特点:至少掌握着某项中联重科看重的技术。中联重科还开创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整合海外资源的先河,尤其在2008年中联重科全面开启全球化战略之初,一年之中先后实施了多次大的并购,而每次并购成功以后,中联重科就向国际市场迈出一大步,并最终迎来全球化。

  每次并购成功,必然伴随着技术研发以及知识产权的提前布局。2008 年,并购意大利CIFA,代表全球最高水准的混凝土机械技术迅速为中联重科吸纳,诞生了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超长碳纤维臂架泵车。此后,中联重科又通过技术转让协议,买断了德国高端塔机JOST系列产品的全套技术,经过适用性开发,成功完成部分塔机产品型号的转化,达到该领域国际领先水平。去年底,中联重科又签署协议收购国际干混砂浆设备知名品牌—德国M-TEC 公司,取得该领域的全球领先技术。

  在推进全球化的过程中,中联重科一系列维权的成功,不但提升了国际竞争力,也更加做大了在海外市场的名声。中联重科2013年报显示,当年实现海外销售收入约27.87亿元,其中更有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部分产品取得远高于行业增长的业绩提升,成为2013年海外业务的亮点。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在于自主创新,只有将创新技术转化为知识产权,才能有效转化为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保护我们的创新成果,才能保证公司在国际化进程中健康发展。”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的话很好地概括了中联重科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以及其在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联重科的知识产权战略及实践经验也值得今天正在国际化过程中的中国企业认真学习、借鉴。

上篇: 获中国驰名商标可奖50万
下篇: 依法引得 “活水”来